嘉瓦仁波切禅语

时间:2021-05-04 16:12:10 经典禅语 我要投稿

嘉瓦仁波切禅语50句

  从一受胎开始,我们就必须依赖他人。小编为大家带来嘉瓦仁波切禅语50句,希望你们喜欢。

  嘉瓦仁波切禅语精选

  1. 所有把对方当成敌人的想法,都是想像出来的。用佛教徒的话来说,这样一种现象是假的,捏造出来的,和那些天生就有的东西刚好相反。一个念头跑出来,我们就把它当成是真的,认为它非常重要,根据它来设计一整套计划,然后去执行这个计划,一点也不在乎对其他众生所造成的痛苦。

  2. 我们每一刻的所作所为,都会产生一些新的状况,而这些状况则又会造成其他事件的出现。无论我们做什么,也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,我们都是整个因果链中的一环。同样的道理,我们日后的快乐或痛苦,即使这一因果循环的复杂程度远远不是我们所能想像,也是来自于目前的因素和状况。所以说我们对自己和对其余众生都有责任。

  3. 我认识的一个喇嘛写信给我说,三十年来,在尼泊尔的西藏人盖了很多寺院,庙堂都很高大,佛像都很昂贵,但是同样在这个期间里,没有人去盖一间学校.一座医院。我很确定,如果换成是基督教的传都士,一定不会这么做。一些年轻的喇嘛,白天穿着袈裟,天黑了就换上西装领带,到一些上流社会的场合去,举手投足之间,好像自己是个大人物或有钱的生意人那样。我在想,佛陀会不会这么做呢?

  4. 弃世退隐的人,临终之时心里会比较平静。一般人则常常还有许多可以烦恼的:“我的小孩该怎么办?他们要怎么上学?要怎么生活?还有我的妻子,她会变成什么样?我的老伴没有我之后自己要怎么过?我那年轻的太太可能会去找另外一个男人过日子。”诸如此类的烦恼,临死的时候最好都不要有,不是吗?

  5. 如果结了婚,不管愿意不愿意,都摆脱不了一定数量的社会责任,花费也比单身的时候高出许多;而花得愈多,就愈必须去工作.计算和预算。我们愈去工作.打算,遇到的敌对力量也就更多,就会更常想做出一些伤害别人的事情。如果能够从家庭中走出来,像那些基督教的修女和修士一样过着弃世的生活,每天祈祷五.六回,读经.冥思,几乎没有任何活动也没有任何世俗目标,这样的转变其实有很大的好处。

  6. 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很多,但是这是他们的权利,没有人可以强迫他们改变。重要的是,他们的生命要有意义,换句话说,就是能够打从内心感到快乐,又不会伤害到别的众生。如果我们把满足建立在他者的痛苦之上,那么我们自己迟早也是要受苦的。

  7. 婚礼的花费也是很大的,又要讲究排场。在印度,人们会拿出一大部分的积蓄来举办婚礼,他们为了这笔经费而节省,连饭都舍不得吃;等到婚礼一过,有的人苦于膝下无子,有的人不想要小孩却又有了,只好去堕胎。这些烦恼能够避免掉不是比较安静吗?身为比丘和比丘尼的,有时也许会自问,如果去过夫妻生活是不是会比较好,但是他们如果不要这么想,心里不是会比较平静吗?单身生活真的是比较祥泰的。

  8. 我认为有两种方式可以避免宗教上的彼此排斥。一方面我们要对所有的宗教信仰产生尊敬之心。譬如说,我是个佛教徒,我同时非常敬重别的宗教,也可以去实践它。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同时信奉基督教和佛教,在某种程度上,这完全是可行的。

  9. 每个人都有信仰和不信仰的自由。不过从你开始决定信仰一个宗教开始,请务必慎重其事,不要三天打鱼,两天晒网;不要任意而行,要做到思想和言论的一致。

  10. 我的意思不是要大家只能为着别人,自己的快乐统统要抛到脑后。我要说的是:这二者息息相关。如果大家觉得,这个地球上每一个众生的幸福和和平,都和自身有关,那么我们就得学着用比较宽广的眼光看事情,并且重视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。

  11.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,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得愈来愈紧密。我们做的每一件, 事,迟早都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影响,而这个世界的情势,也会冲击到每个人的快乐或不快乐。我们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,用局限的眼光来看事情,只考虑到一个元素.一个因素或一个原因,在我们这个时代,应该要面面俱到地去审视每一种状况。

  12. 在我们流亡政府里面,如果我们派一个比丘到哪个地方去工作,他就可以马上出发;如果我们跟他说到哪个国家去,没有问题。同样的话拿去问一个生意人,事情就会变得比较复杂。他也许会跟你说:“我的店才开张,走不得,真是抱歉……”

  13. 我现在要来谈谈那些负有教导责任的神职人员。宗喀巴说过,无论我们修的是哪一种法门,都不应只是想改变别人,自己却依然故我。譬如我们教人家说,生气不好,那么我们自己就不应该生气,不然人家不容易信你;如果我们自己劝人家要节欲和知足,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
  14. 然而,我们只要在言行和思想上,都能去关注别的众生,这辈子——我且不说下辈子——就能够过得很快乐,心安理得;这样我们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,就会有人来跟我们说话,帮助我们——这样连敌人都会变成我们的朋友。

  15. 有些人会觉得:“如果我信了佛教,我就一定要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,不然我就放弃。”这种不是全要就是全不要的心态,在西方人之间很普遍。不幸的是,要马上达到完美是很困难的。

  16. 大部分的修道人都会抛弃家庭生活。许多宗教,基于各种不同的理由,都把单身看得很重要。以佛教来说,成佛的第一步就是要从层次最低的做起,把心灵上的毒素统统排掉。而这些毒素里头最主要的,在轮回的圈子里把我们拴得最紧的,就是欲念。如果我们去看十二支缘起(也就是我们怎么样受制于轮回的种种过程),会发现,一旦把欲念以及那种运作抽掉,过去所累积的业就不会起作用了。

  17. 连那些行为合群的动物,都能够吸引附近别的动物;而行为残暴的,别的动物一看到它们就逃。我们不是常常看到一些会让别的狗——就算是大狗——都躲得远远的恶犬!

  18. 有些人一定会觉得,我在这里说的,是出于自私的立场;这点,我就没有那么确定。那些结婚的人是为自己结的,而不是为了别人。即使这样,失败率还是很高。至于那些誓愿不结婚的人,譬如说基督教的修女和修士,他们却可以一辈子都在帮助别人,照顾病人。我想到德瑞莎修女,她没有丈夫,没有小孩,没有家庭,全部的时间奉献给穷人。如果有家的人,要这么做很困难了。就算有那个意愿,还有家事要做,小孩也要上学,诸如此类的一大堆。

  19. 此外,佛教还有个很特别的修行方式叫“皈依”。一旦持皈依了佛之后,我不确定我们还可以皈依耶稣基督,譬如说不会造成两难。我认为,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,把耶稣基督看作是一个菩萨的化身。

  20. 对他人冷漠,可以说是一种最糟糕的缺点了。只想到自己,完全不管周围人的遭遇,表示这个人的眼光浅短,思想薄弱,心胸狭隘。

  嘉瓦仁波切禅语欣赏

  1. 在各种形式的欲念之中,性欲算是最强烈的了,因为它同时包含了我们对视觉.听觉.嗅觉.味觉和触觉等五种感官觉知的爱恋。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要把欲念导正过来的时候,首先就要针对那最热切的下手,然后再从最低层的逐渐往高级的前进。用这种方式来降低欲望并且养成知足的态度,才能够在无所眷恋的道路上前进。这就是佛教的观点。至于别的宗教传统,它们当然也有自己的解释。

  2. 在佛教中,我们把信的过程分为净信.欲乐信和决定断疑信三个阶段或层级。净信是指当我们读到某段经文,碰到某个超凡的众生,听到说起佛陀时所感受到的那种爱慕之情。欲乐信里头则有一种竞争的意思,也就是说我们想要认识.深入,变得跟我们所爱慕的对象一样。这两种信都不稳定,都不是建立在真正的知识之上。决定信断疑信立基于透彻的了解,知道我们所向往的是可行的。支持它的'是理性。在佛经里头,佛陀要求弟子们对他所说的不要盲信,而是要去验证他的话,就像金银匠在测试黄金纯度时那样敲它.烧它.拉它。

  3. 如果要让那些像这样子搅错的人能够改变态度,首先就要去唤醒他们深刻的人性,然后设法让他们至少从他们的意识形态中清醒过来,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跟他们讲道理。如果还是不能,那就只好动用武力。但是注意,不是随便什么武力——就算这些人犯下的罪行再可怕,我们也总是应用人道对待他们。如果我们希望有一天他们能够改变,这是唯一的可行之道。

  4. 尽管这个地球上的人很多,大家就只看到自己。不管是吃饭穿衣,还是在社会上觅得一个位置,功成名就,我们都得靠别人,然而我们却把这些和自己休戚相关的人当成敌人,这样不是很奇怪.很矛盾吗?

  5. 宗教就有点像药。药只有在我们生病的时候才有用,我们健康的时候它没有用处的。平时我们不会把药品拿出来跟人炫耀说:“这个很棒,那个很贵,这一个颜色很漂亮。”不管外表怎么样,它们唯一的用处就是治病。如果生病的时候它们一点疗效也没有,根本没有理由拿出来吹嘘。

  6. 佛教中有很多形式的禅修,它们有的着重分析,有的专注某特定主题,有的讲究无分别,入定;主题的话,可能是无常,可能是无我,是苦,是爱,是慈悲等等。如果要正确地学习禅修,就必须遵从一位有经验.值得信赖的上师的指导

  7. 佛教就像其他的宗教一样,也饱含了一定数量的,必须以形而上的方式去研习,由上师传授给弟子的法门;但是只有出家人能够透过亲身的实践,来对这些法做出完全奉献。尽管人数不多,但是在修行上,他们真的是我们所谓“胜利旗帜”的旗手。藉着内心的平静和深刻的观想,他们达成了禅修经验和内在的实现,因此让理论性的认识有了生命。没有他们,那些知识就会一直让人觉得有点神秘或矫揉造作。对他们,我只有鼓励。

  8. 今天有很多人对心灵方面的事情都非常感兴趣,尤其是对佛教,不过他们不会很好地去求证自己决定要走的这条路究竟是什么。首先,你们要确定所选择的和自己的天性还有志向能够相符。要扪心自问,是不是做得到,做到了又有什么好处。要去研究它的基本教义,虽然你们在真正信佛之前,没有办法完全认识佛教,但是你们可以对它主要的几个部分先做一个相当的了解,并且加以认真的思考。在这之后,如果你还是决定信佛教,那就太好了。所以说,只有你才能够让自己更深入,并且在必要的时候立誓。

  9. 还没有结婚之前,我们会很担心找不到配偶;结婚之后,我们还是没有办法高枕无忧。做先生的会问说太太是不是还肯听他的,做太太的则担心丈夫再也不喜欢她了。真是复杂!

  10. 要让众生——就算他们心里充满怨恨——有所改变,最好的方法就是爱了。如果你不断地把这分爱表达出来,不松懈,不因人而异,那么他们终究会被你感动。这个花很多时间,要有非常大的耐性。但是如果你的意图完全纯粹,你的爱和你的慈悲能够始终如一,你就必定可以成功。

  11. 就算我们的学问或财富已经登峰造极,如果不知道去尊重和爱护别的众生,那么还是不配作一个人。在尽量不要制造痛苦的情况下快乐地生活,就是人类应有的权利,而且值得我们努力去实践。

  12. 一般来说,我认为最好是跟父母信奉同样的宗教。还有,如果信了一个宗教,又改信其他的,这样不好。

  13. 在实践的层面上,誓愿出家,也就是过独身生活,能够让人从一些会造成羁绊的关系中解脱出来。那些可以脱离世俗生活的比丘和比丘尼,就不用再去担心别人的眼光。他们穿得很简陋,把自己的物质需求降到最低。

  14. 所有的宗教都有它们的仪式,同时还有一些更基本的面向。譬如说佛教的基本法门,就是要做到心灵的自主。不过,由于这个很难办到,而且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,所以就有很多人把它摆在次要的位置。于是一方面信佛,另一方面又不能把他的信仰坚持到底。我们只自满于那些外在的仪式,用一些很虚浮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虔诚,念经的话也不过是嘴唇在动而已……。

  15. 每个人都有他的天性和灵性,适合某些人的不见得也适合于其他人。这一点,当我们去看其他的宗教和灵修法门时,一定要牢记在心。它们的多彩多姿正好和众生一样,就算这些宗教和法门不见得也是用这种态度在看待自己,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许多的众生能够一直在里头找到帮助。不要忘了这点,要去尊敬所有值得尊敬的宗教——这点非常重要。

  16. 生命顶多可以持续个百年左右,和地质学的年代比起来,这其实是很短的。如果我们把这么短的时间都拿来作恶的话,那么我们的生命就一点意义也没有。所有众生都有追求快乐的权利,没有人有权利去摧毁他人的快乐。人类存在的目的,在任何情况下,都不是为了陷任何众生于苦海。

  17. 当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愈精进时,情况就不太一样了。当我们深入了解到“空性”能为万物都是缘起时,就很难同时接受一个独立自存.永恒的造物主的概念。同样的,对那些相信宇宙是由一位造物主所创造出来的人,缘起就有问题了。信仰一个宗教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,我们会接触到它的底蕴,这个时候我们必须——这么说吧,作出选择。但是这一点都不妨碍我们去尊重别的道路,只是很难同时去实践它们而已。

  18. 我再强调一次,最重要的是心灵上的满足,而不是感官那种立即.粗糙的满足感。这就是为什么行善.帮助别人.减少欲望.乐天知命,都不只是关系到宗教信仰的人而已。这些对我来说,不是一些为了取悦上帝,或保证投胎到好人家的办法。我认为,凡是想得到内心和平的人,都不能不这么做。

  19. 从一受胎开始,我们就必须依赖他人。从我们这个世界的幸福和未来来看,我们享有的一切设施,使用的大小物件,一直到最简单的日常生活,莫不是许多人努力的结果。虽然祈祷和一些灵修之道也会产生某种作用,但是主要还是人类的所作所为在造就这个世界。

  20. 事实是这样的,佛陀教我们要谦卑,要为别人奉献牺牲,但是我们把这些当成耳边风。依我之见,像这种伪善的例子,就很值得报章杂志去揭发出来——不得不这么做了。

  21. 我们这个世界上大概有六十亿的人口,在这六十亿人当中,大部分关注的都只是物质上的舒适,对宗教和心灵生活则一点儿也不感兴趣。所以说人类里头没有信仰的人数占最多,他们的想法和作法,一定会对世界的演变造成决定性的影响。所幸的是,只要是人,就能够用人的方式来做事,不一定要有宗教信仰。

  22. 反过来说,如果我们的思考像脱缰的野马,言语偏激,举动粗暴,他人就会回避我们,一见到我们就会觉得不舒服。他们对我们想说的话不感兴趣,如果我们作样子想跟他们说话,他们就把身体转过去。在这种情况下,他们怎么开心或快活起来?而我们的日子也不会好过,不是吗?

  23. 如果一旦他离开了这个世界,我们就觉得信仰失去了目标,那就是因为这个信仰里面有贪恋的成分。我们把这个上师看成一个普通的众生,信赖他,就像我们信赖伴侣.配偶或亲人那样。在这种情况下,他一死,就真的不见了,然后我们就会不知道该怎么办。因此我们之前所感受到的,一定不是正信。

  24. 重要的是,把我们所接收到的教诲和法门,深植在自己的心灵上,然后每天实践。这不是一下子就办得到的事,要透过训练,慢慢地来。

  25. 除非根基稳固,不然虔诚有可能只是一种虚幻的情感。有些佛教徒,无论是不是藏人,会非常相信某个精神上师。不过一旦这个上师死了,他们对他的信仰也突然消失。他们会认为一切都结束了,道场也因此关门。但是,从绝对的观点来看,不管这个上师的肉身在不在,应该不会有所不同。上师代表的是心的最高本质,他的慈悲无远弗届。那些能够体认上师有这样一面的人,就不太可能对他的人类形象感到依依不舍了;他知道,就算上师离开了他的躯壳,从本体的角度来看,他的祝愿和行谊却总是在那儿。

  26. 信心在任何宗教中都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,这是毋庸置疑的。不过它也必须基于一些真正的理由。二世纪时,印度伟大的哲学家龙树菩萨曾说,智与信必须携手并进。如果说佛教认为信为高级转世之困,而且智为觉悟之源,也有句话说“信心来自于清楚的认识”,换句话说,就是要知道我们为何而信。

  27. 对我们其中大部分人来说,快乐建立在物质的拥有之上。但是,这些财产本身并没有办法让我们感到满足,这点是很清楚的。我们只要观察一下周遭就知道,我们会看到,有些人什么该有的都有了,但是他还是需要镇静剂或酒精来让自己的焦虑平静下来。另外还有一些人,一无所有,却过得很快乐,很轻松,身体健康,还可以活得很老。

  28. 一切都以互相关联.互相依赖的方式存在,我们找不出一样东西是自己生出来,只靠自己就可以存在的。所以根本不可能把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分开来谈。

  29. 要达到目标,我们必须透过一种循序渐进的训练——这不是很重要的吗?也不要去想说:“我做或不做还不是都一样,我永远做不到。”给自己一个目标,找出达成目标的方法,照着去做,渐渐地,你一定能够办到。

  30. 冷漠的人,既不关心其他众生过得好不好,也不在乎自己将来快不快乐,这种人只能等着日后痛苦罢了。

【嘉瓦仁波切禅语50句】相关文章:

热腾仁波切禅语08-10

丹增志美仁波切禅语50句08-11

丹增志美仁波切经典佛语语录50句03-07

心静禅语08-26

禅语莲心08-26

开悟禅语08-26

佛法禅语08-26

短句禅语08-26

舍得禅语08-25

佛教禅语11-18